《乡土中国》书评

作者: 钟诗晨来源: 沙洋县法院 时间:2023-12-28 14:44:02


土地对于中国人,中国历史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。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,整本书的语言风格通俗接地气,但又是包含很多内涵和历史文化元素,所以在生动形象的基础上让人能够有更多的思考。本书从乡土本色,聚焦中国的基层的乡土性,推衍出中国人处事习惯、性格,对科学技术普世真理的探究,以及社会规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本文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分析评价,来探讨本书的深刻之处与普世价值。

一、从乡土社会看邻里关系、中国性格

与古希腊不同,中国的地形是非常广袤多样的,三大阶梯层次分明,而平原面积广大而相对集中,因此中国也成了一个农业大国,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稳定。学习历史经济发展可以知道,也正是由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,中国的社会阶级流动性也相对于商品经济来说较为缓慢。一家一户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生活所需,依靠土地而生的人,大多安土重迁。人口稠密加上安土重迁,地缘就形成了。一个村落,世世代代大都稳定居住,各家有各家的劳作,集体有集体的能源分配,相对独立,又存在紧密联系。世代邻里的关系下,彼此熟悉,谁家办喜事,谁家添了新丁大都知晓。就如费老先生所说“我们大家都是熟人,打个招呼就是了,还用得着多说么?”

这既是广袤乡土社会的最真实的写照。因为熟悉,一方土地一方人,形成了每个地域不同的中国人个性,比如,一说东北,大家都会想到,豪放,提到江南,可能是小桥流水温婉的性格。但是整个中国社会,是有共性的,基于地缘,会产生规矩,也就是一方人的形式规则,没有成文形式,但大家都心知肚明。“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,并不基于重视契约,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。”商品经济社会,流动性更强,陌生人组成的空间下,凡事都得说个明白,不仅如此还需要签字,画押等诸多凭证,由此契约精神以及法律的发生,会比乡土社会走得快。

即便是现代社会城市化的背景下,乡土社会人群大大缩减,人们身边更多的是陌生人,契约法律相当完善了,但是对比西方来说,中国人大多骨子里还保留有自身独特的处事方式,也就是还留有乡土社会的影子。但是乡土社会具有一定的抱团性,对于外来面孔具有一定的排斥性,熟人之间做生意也容易掺杂感情,纠纷不断。而契约社会,完成契约需要的是权利义务的清算,精密的计算、可靠的媒介和冷静的思考,感情的作用微乎其微,理性才是主导。这些现代社会的特征,正是乡土社会所缺少的。但乡土社会在中国的根基太深,即便是现代化了,也不会轻易脱离乡土社会的影响。也只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毕竟一些村落代代相传的习俗有一些已不符合时代,需要人们正确审视。而人与人之间的嘘寒问暖,人情社会的往来互助则是需要被流传。中国人更是群居的,相对于英美民族缺少的是更大程度的独立,而现代社会一定程度又与乡土脱节,年轻一代独来独往成为主流,熟人见面也不大招呼是常态,中老一辈也时常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,常与孤寂相伴。于是有了老年活动群体,广场舞的产生正式对应了这样广大的需求。

二、从乡土社会看科学技术的探索

学习中国历史,书里写到,中国的科学技术大多是经验总结,没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,有学者提出“中国古代是技术,还未形成科学”的观念。仔细探究,四大发明之后,我们也有大大小小不少发明创造,但是总是没有能成体系,也没有走到世界前列。中国古代农业是支柱,乡土社会的特征非常明显,由此形成的待人风格上文有阐释,接物便也如此。农民最熟悉的便是大自然的特征规律,在这种时代里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按照节气耕种,按时节开山林之禁,桩桩件件都很有讲究,人与自然关系会比工业时代和谐太多。人对于技术的需求也大多结合实际,中国的技术实用性是一大特征,乡土社会下,熟悉自然与乡村,人们不需要探究普遍原则,从熟悉的环境中识得规律,运用到实践即是目的。“他只需要再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。”中国人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对普遍原理,天文,航海等的需求只建立在安身立命之上,即实用主义下,超过需求的科技探索相对较少,且没有形成有效成果,大多还是贴着土地。乡土社会的安稳特性,使得创新精神稍显滞后,更新多集中于农业用具,生活用具等,天文,航海技术在满足日常需要后便迟迟不再推进。很多的技术,最初的探索就是在中国,最后却在西方被推进发展成现代科技。稍显可惜,但却有因有果。

三、乡土社会看礼与法

过去学习历史总是看到礼对人的束缚,存天理,灭人欲,明清时的道学家,还有诸多与礼有关的内容,认为它在某种方面非常害人,能逼死良女,幼子,太过于遵从礼使得社会思想刻板,不懂灵活,出现太多悲剧。但是从没有深入分析过礼治是怎么回事。读本书,解开了大半的疑惑。乡土社会就是典型的礼治社会,礼即为合乎社会公认标准的行为范式,与此违背便也可以招致杀身之祸,也可达到杀人的效果。礼的标准有时看起来更加的残酷,无人情味。它所以依靠的是传统,而不是法治一般的国家权力。传统即使流传的社会经验,定下行为规范的目的就是使人与人完成自己的社会任务。乡土社会非常重视传统,现代社会传统的东西违背了,遗忘了也许是没什么过的事,但是乡土社会下,一切得遵循礼,遵循传统之道,不可违背,否则会被众人唾弃,浸猪笼。礼更多通过教化和敬畏。通过教化形成敬畏更能持久稳定的使人遵从礼。让大家照着范式行为,如此就会有福气,违背就会招致祸事。封建迷信要不得,也不知是不是在讽刺过度的绝对服从礼以及过度的敬畏心。

乡土社会下,礼治很好的维持了秩序,能够应付生活的问题,但是复刻传统永远不可能很好的面对新的问题,这就是最大的问题,不懂得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变迁,或许在时代更替慢的农业社会可以奉行很久,但是变迁的时代就不再适合,反而引发诸多问题,以至于近代史里,闹了太多的笑话,也有不少的悲剧。乡土社会按照传统礼治成长的中国人成了未文明开化的愚昧代表,实在是没有进步。好在变迁中每一步都是巨大跨越,我们有了政治上的改革改良革命,文化上的大大小小运动,法治这一更适合新时代的形式逐步取得主导地位。礼治的内容更多的融入了道德内,而不再是一种惩戒标准。对待它也需要辩证,礼的内容有很多教人向善,与人和睦等诸多好的元素,需要被推广。切忌全盘否定,好比新文化运动存在的全盘否定倾向。

四、总结

费老先生的学识见解并不局限与一个领域,而是域域相通,比如在探讨社会学的时候,有很多的经济学思想,法治思想,鞭辟入里,启人思索。读乡土中国,了解最基础的乡土社会,从而能够知晓这片土地的前世今身,知道老一辈乡土生活是怎样的,也知道一切都是有缘有果,能够辩证的看待一些冲突。也给了现代生活一些启示,土地是不可以被忘记被抛弃的。

当然,这本书篇幅略短,有些内容没有展开详细的探讨,有些问题,比如上文谈到的乡土社会对物,也没有延伸至更广的领域研究,不算遗憾,但是启示我们还需要多探究,多考证,了解历史,读懂它。

费孝通先生的视角是基于时代变革的交界,看上一个时代,起下一个时代。行文特征既有古代近代以来的影子,又具有一点现代社会的雏形,非常的能看出时代变迁下,学者对一些进步的看法。